Peak-End Rule 雜感

第一次看到峰終定律(Peak-End rule)這個名詞是在翻閱《快思慢想》這本書的網路書評時。作者 Kahneman 是該理論的提出者之一,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。 雖然這本書還在我的待讀清單中,但峰終定律這個詞彙卻讓我印象深刻。 該理論指出,人們在判斷一段經驗時,並非根據整段經驗中每個時間點的平均感受,而是以這個事件的峰值(Peak)和結尾(End)的影響最大。 峰值可以是正面或負面體驗,以感受的絕對值來決定誰是峰值。 雖然回憶中也可能保留其他片段,但 Peak 和 End 卻會主導整體評價。 經驗的定義是一段有明確開始和結束的區間,而經驗的實際長度對評價影響輕微。 一些網路上能查到的舉例說明: Kahneman 在 1996 年的實驗中,設計了一個排隊的電腦程式。結果顯示,如果在結尾的排隊速度加速,則受試者對這次體驗就會較滿意。這讓我聯想到現在許多程式載入進度條,常會設計成在結尾突然加速。 有研究發現,人們對於一段假期的體驗,被其中最印象深刻或最不尋常的連續 24 小時所主導,假期的長短對體驗好壞影響不大。但該研究也指出,結果與峰終定律並不完全吻合。 Steve Jobs 在產品發表會中,常使用 one more thing 來發表新產品,製造結尾的爆點。 IKEA 會在出口附近販售便宜冰淇淋(台灣是 10 元)。 wiki 提到峰終定律也有批評的論點,例如模型過於簡化複雜的心理,峰值的影響也會隨著時間淡化等。 然而,這個心理學的啟發法給人蠻多有趣的想法: 在一次用餐體驗當中發現菜裡面有蟲子,那麼整個用餐體驗的 Peak 就毀了,而且可以預見跟店家產生爭議的 End 也很容易不愉快。 回想所有爬山的體驗都不錯,登頂(Peak)跟順利下山(End),很好吻合了這個理論。 應用這個理論其實也很直覺:設法在一段經驗中營造好的 Peak 和 End,並避免出現過於負面的高峰。 若是自己主導的經驗,就比較容易去規劃。這讓我想到自己在今年初的環島旅遊當中,其實最後兩天已經有點累了,不再有一開始沿途找風景逛的雀躍,更多是趕路的疲憊以及想要趕快回家的心情,也許最後一天買個好吃的甜點來吃會是個不錯的選擇。 不過,許多事情的流程不見得自己是主導者,例如公司的報告流程可能有一定的標準,做事的方法也有一定的 SOP。也許也能在每次工作忙完後去買個甜點?這樣看來 IKEA 在出口處放置冰淇淋,可以說是種萬解方案。 One more thing 難道除了每段經驗的峰值和結尾,其他時間都不重要嗎? 這時就要提到 Kahneman 在 TED 演講中強調的概念:我們「活過」的經驗和「記住」的經驗,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存在。 可以參考他的演講影片: ...

June 25, 2025